“剑走偏锋”的小方子!寒邪一散,失眠就好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临床仲景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
我说,中医从来不治病。
中医要做的事儿,无外乎就是调整体内的平衡。气血的平衡,阴阳的平衡,寒热的平衡。哪里有平衡,哪里就有健康。哪里失去平衡,哪里就出毛病。
如果你觉得还是不明白,来,我给你说个例子吧。
这个例子,是我早年参加经方学习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纪才30岁,大概是一次发烧之后吧,落下一个毛病,即头顶到后脑总是感觉发凉,发麻,隐痛,同时伴随失眠、记忆力下降、多梦,脑子整天不清醒。这个状态,一晃都半年了。
该男子去很多医院看过,经过各种检查,未发现颅内任何病变,脑电图检查正常,于是诊断为“神经衰弱“。经过一系列治疗,效果微乎其微。
怎么办啊?这个人后来就转投中医。
到中医这儿,医师发现,患者四肢不温,形体稍胖,畏寒,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尤其是后脑到巅顶,总觉怕风、怕冷。
医师看到这,就说:“你失眠的事儿,我可能管不了。但是你现在的状态,却属于明显阳气不足、营卫失和、寒邪郁滞。咱们先把你身上的寒邪散了,好不好”?
患者说好。于是,医师写了一个配伍——
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
结果如何?5剂之后,身体畏寒怕冷的现象有所减轻。后脑的发凉、发木现象减缓。10剂之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晚上可以入睡,睡眠时间正常。
这里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在这里,我想说,这个中医师的治法,属于“剑走偏锋”。没有一点胆识的人,还真就不敢这么做。
这个患者的主证,显然是失眠。睡不好觉,肯定是最难受的,其他的都没法跟失眠比。但是,他失眠的原因,却恰恰隐藏在失眠以外的其他症候上,包括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后脑冷痛麻木,以及脉象沉细、舌淡苔白。它这个情况,很显然,属于体内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同时寒邪郁滞经脉。太阳经走后脑。故而寒邪郁滞太阳经,令经气不利,导致后脑和头顶的麻木、冷痛。阳气亏虚,所以四肢不温。
那么,这个状态是怎么引起失眠的呢?
很简单啊,阳气不足,心阳不充,则心神失养,人就会失眠。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概念,即阳气虚弱,也会导致失眠。很多人都觉得,失眠是上火,是阴虚。其实不然。阳虚令心神失养,也会导致失眠。这是临床上所多见的。
这时候怎么办啊?就得温阳、益气、散寒、固表。你等到把寒邪散开了,阳气充足了,那失眠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上文里,医师用的配伍,其实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基本配伍就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只不过,临时加入驱散太阳经寒邪的藁本、羌活,已经能安神定志的远志。总体来看,就是黄芪、桂枝、生姜温阳益气散寒,芍药、大枣养血。生姜配大枣,还能固护脾胃,鼓舞气血生化之源。藁本、羌活入太阳经,散寒通经。这就是基本意图。
医案写到这里,似乎是告一段落了。但我还是想回到开头的话题——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
中医能治什么病?谁也说不清楚。因为中医从来不治病。中医能做的,无非就是调节平衡。上面这个男患者,很显然,他的问题就是正气不足,外邪郁滞。这是人体阴阳在失衡。阴阳失衡之下,很多问题都出现了。但是只要把阴阳失衡的问题扭转过来,很多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中医不治病,却又治百病。
文章里的医案,以及配伍,我希望读者做个参考即可。如果想实际应用,必须有中医师辩证指导才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的配伍,偏温燥。阴虚有人之体是不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