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三)总结经验,辨

导语:
在南阳医圣祠的长廊上镶嵌着自伏羲以来117位历代名医的石刻画像,据说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大容量的名医画像宝库。
这些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个个都名震天下,活人无数,是不同历史时期生命和健康的最智慧的守护者。而故去以后,他们化为中国医学天空闪烁的繁星,光耀后世。
历史上,疫病曾无数次疯狂袭击我们这个民族,试图阻挡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正是这些人一次次扶正祛邪,护卫着我们的祖先将灾难踩在脚下,一路走过数千年沧桑曲折而又辉煌壮丽的岁月。
注视着他们的画像,一部别样的中国古代史在我们的眼前铺展开来,古老的中医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

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中医学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应用古朴深邃的哲学思想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创建了一套以中草药、针灸、按摩、导引等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自然疗法。
张仲景集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四种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种疾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
他所提出的“六经分证,八纲辨证”的辨证论治理论,为中医学建立了基本规范和框架,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中医的支柱性理论。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黄帝内经》,这部医书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当时临床医学尚处于幼稚阶段,处方用药也以单味药为主。
到了西汉,仓公在诊籍中记载了若干临证治疗的具体方法,处方用药也已过渡到以复方为主,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不但分类记载了几百种药物,而且论述到方剂学的理论。
然而,真正系统总结我国汉朝以前临床医学丰富经验的却还是一代医圣张仲景。

我国古代医生看病很注重辨证施治,也就是首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复杂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及发病学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在张仲景之前,许多医生虽然早已经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原则了,但并不是自觉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一套临诊方法。
到了东汉末年,经过张仲景的科学总结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这方面张仲景是有过教训的。

有一次,两个病人来找他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在辨证时都确诊为感冒,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用以发汗解热。
第二天,张仲景到第二个病人家中探望,病人说服药后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一大半。接着又来到第一个病人家里,出乎意料的是病人说服药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反而比昨天更厉害了。
张仲景这才记起,昨天诊脉时只考虑到两个病人表面的症候一样,脉搏的差别也不大,却忽略了其中一人手腕上有汗,而另外一个则没有。
原来,麻黄汤适合患有实症的病人服用,而已发汗的病人患的是虚症,只有服用桂枝汤才有效。
张仲景吸取这个教训,从此以后更加重视辨证施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症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也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