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创新实验方剂学教材建设提升中医药专业教学质

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其重要形式,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面广、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除了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高度重视创新教材建设。众所周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结合我校《实验方剂学》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方剂学》创新教材建设,旨在提升中医药专业学生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

一、《实验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

方剂学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时期2000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方剂学被确立为中医的二级学科以来,全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开始招收方剂学硕士、博士研究生,30年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方剂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向方剂学科的渗透,促使方剂学研究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极大地促进了方剂学科的发展方向,已显露出分化外延为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临床方剂学三级学科[1]。方剂学研究已由过去以文献整理归纳为主要手段的释理性研究模式,转变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应用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为重要研究手段,以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寻找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复方药效的作用原理及在体内的ADME过程、创制高效新方以及明确方剂运用规范为目标的现代方剂学科。实验方剂学(Experimental Formula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FTCM)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中药化学、药物制剂学、数学以及中医临床治疗学为依托,以药理学方法、化学分析、计算机和文献信息为重要研究手段,以阐明古今复方与功效相关的物质基础、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探索方剂配伍规律、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应用等为目标。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方剂学》的必要性

正如罗吉尔·培根曾说,证明前人传统的唯一方法就是观察与实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1篇关于方剂的实验性研究报道以来,标志着实验方剂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方剂的实验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研究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从整体、器官水平到细胞、亚细胞及基因、受体水平,可以说已在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了方剂的实验研究。国家各级科研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实验方剂学的研究,已将方剂配伍规律、方剂作用机理、方剂药效和机理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研究、方剂制剂标准化研究作为方剂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并优先资助能反映方剂药效的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方剂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领域的项目,如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从客观上讲,实验方剂学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经方、验方和开发新药都需要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在新药临床前的研究过程中,药学、药效学、毒理学评价等都需要实验研究,没有科学、客观、可信的实验数据,肯定不能获得临床批件。二是中医要走向世界,必然要中药先行,按照中医药理论研制的中药制剂,要让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必须有实验研究做后盾。三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方剂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课程,21世纪的中医药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坚实的中医药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掌握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意识。原国家教委曾明确指出,中医教育思想需要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而促进这种转变的好方法就是增加中医药学实验课程,既能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又可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逐步认识到中医使用方剂治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四逆汤中甘草的解毒作用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可直观地看到随方中甘草剂量的增加,而乌头生物碱含量降低。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方剂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