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提高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临证能力加强方剂学案

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外,还应具有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均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弊端。针对此现状,从案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在《方剂学案例分析》课程建设中初步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作为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外,还应具有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但方剂学作为中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均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弊端,如何提高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临证能力,充分发挥方剂学桥梁学科特点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中医临床是按照“四诊合参(辨证)-确立治法-遣药组方”,即理、法、方、药的过程诊治病人[2]。由于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学术型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要求仅有3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如此短的临床实践,根本不能满足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临证能力培养的需求,所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辨证论治能力是符合疾病诊疗过程的教学模式。《方剂学案例分析》是我校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为第2学期,40学时,共2学分。笔者以如何加强本课程建设,提高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临证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现总结如下。

优选案例内容

我校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所用《方剂学案例分析》课程教材,为本学科导师及主讲教师摘录古代和近现代中医名家经典案例,以《方剂学》教材顺序编写而成的自编教材。在案例选择上,有临床表现简单明晰,便于学生分析的典型病例,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的临床运用案例;有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经典病案,如历代医家运用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及厥阴头痛等三经之证的异病同治的医案,或均为外感,但依据是否兼加他邪,是否传变之不同,历代医家运用的同病异治的经典医案;更有诸多复杂症状,较难辨证的案例,如两脏或多脏合病,临床表现杂乱,需合方运用的案例。通过优选案例内容,以提高学生辨证论治、以法遣方的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

《方剂学案例分析》是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为达到提高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诊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就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讲授形式。结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开展多元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临床学习及应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在《方剂学案例分析》课程授课过程中,若仅限于教师讲而学生听的单一接受模式,本应精彩的案例分析则会枯燥、乏味。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围绕病案的难点、疑点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多采用以学生讲为主教师评为辅的方式,依据案例的临床症状,通过病因病机分析,确定治法,遣药组方。由于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别于其他中医临床研究生,所以在给出组方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将对方剂的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特殊配伍及用量等做以详细剖析,从而掌握古今名家组方之精髓。学生将病案完整分析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病案分析的精彩与不足之处作以详细点评,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彼此交流,从而达到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目的。

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为PBL法,该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3,4]。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为目标。在《方剂学案例分析》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我们多采用学生课后学习的型式,如针对某一个病案,教师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则依据问题,课后查阅大量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此法,不仅仅针对病因病机分析及方剂配伍规律等设计问题,而更多涉及了医案的出处、历史背景以及医家在同类疾病中的用药特点等等问题。通过此法的运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归纳不同医家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运用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