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讨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特点)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为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沟通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的桥梁学科。因此,方剂学硕士研究生既要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及方剂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需求。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方剂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下滑,如何提高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探讨方剂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刻不容缓。笔者在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反响良好,现总结如下。

1 方剂学研究生招生、培养现状

广西中医药大学(下简称“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中医药学硕士学位的高校之一,经过近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体培养模式已然成熟,中医研究生的质量和规模都有了长足进步。我校方剂学研究生招生、培养始于2006年,相比全国其他中医院校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方剂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方剂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自从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行区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以来,我校方剂学科只能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而相关文件规定中医科学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以科学学位参加中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此限制了大量的优秀中医本科生攻读方剂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全面推行中医临床规范化培训以来,报考方剂学研究生的优秀本科生数量明显减少,有时甚至缺招,即使招到,大部分生源为三本院校学生,或者是报考专业学位落选的调剂考生,生源质量堪忧,直接影响了方剂学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学科发展。

以前我校方剂学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课程系统性和专业特色,强调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则注重理论深度和知识的覆盖面,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模式主要有文献研究型及实验研究型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单一化,难以适应当今的医疗需要。为此,我校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自2012年以来,尝试进行多元化、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2 多元化培养模式

2.1 重视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素质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国内外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研究生道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方剂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中医临床,应心怀仁爱,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事中医教学,应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心存敬畏,树立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从事中医科研,应具备严谨求实科研道德。上述道德素质对于研究生的成才影响重大。因此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对提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注重将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风教育、科研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学风教育主要安排在研一阶段。研究生刚经过本科阶段和紧张的考研复习,研一入学进行学位课程学习时会出现一些课堂学风不良的现象:学习松懈,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基础理论课和非专业课的学习;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聊天、做兼职工作等与学业无关的活动。为此,笔者首先组织研究生学习学校与学风建设相关文件,明确研究生在课堂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以及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意见。其次实行导师负责制,发挥导师的导引作用。导师既要在专业上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同时也要在学生思想和人格方面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既是自己学术的权威,又是自己的道德楷模,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学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医德医风教育、科研道德教育安排在研二、研三阶段,此阶段研究生们会跟随导师临床实践和逐步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在跟师随诊过程中,面对不良社会现象,如药物回扣、大处方、非正当手段谋求钱财等,导师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大医精神,切不可随波逐流。在临证救死扶伤时应以解救患者疾苦为己任,急患者之所急,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积极理解患者的境遇或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的临床医师;在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团队之前须进行科研道德教育,首先讲解科学研究的精神气质,让研究生深刻认识在科研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他们在科研中的判断是非能力;其次将科研道德教育贯穿于科研的整个过程,定期与学生交流或者在科研例会上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如做好实验记录等,做到实验数据准确、真实;树立良好的科研作风,正确处理好研究活动各种利益关系等等;教育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避免学术腐败,杜绝抄袭和造假,树立良好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