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法药方”的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方剂
1 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教学背景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体系,中医学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方剂学》是“理法药方”中医基础课的最后一门课程,也是进入中医临床的桥梁课程。方剂的功效与病证的治法,方剂的主治与病证的辨析要点,方剂的药味组成与中药的功效特性之间二位一体,紧密关联。以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中医临床课程必须以中医“理法药方”理论体系为基础,故《方剂学》是培养“理法药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查漏补缺、融合贯穿正当其时的关键环节,既不会揠苗助长,更能避免在临床课程中亡羊补牢。《方剂学》不仅仅是中医基础课程的一部分,更承担着完善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为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夯实基础的重任。
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发现,基于课堂教学是以具体方剂为载体教授学生选方、析方、组方的能力,长期以来,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重视具体方剂的知识目标,忽视中医思维的能力目标;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忽略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和评价固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方剂学作为桥梁课程功能的全面发挥:学生重记忆轻思维,中医基础知识片面孤立,理解粗浅,课程信心不足,辨证思维不足,整体思维能力不足。这样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融合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有限,因此以学生知识现状为中心,引进实用的评价方法,培养系统中医思维[1]。
2 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实施步骤和方法
教学需要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亦能促进教和学的改进,引入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的评价模式,并结合传统考核评价,既能促进“理法药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知识融合,提高知识目标的教学质量;更能发挥《方剂学》作为桥梁课程的学科功能,为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夯实中医辨证论治思维。
微助教是一款依托于微信的教学互动工具,不需要下载任何APP,小巧轻便,易于操作。通过阅读资料、签到、讨论、答题、分组、互评自评等操作能实施更全面、更客观、更精准的教学评价,且可全程记录互动参与、前测、后测等所有操作成绩,便于老师全过程持续观察,作出最后发展性的评价[2]。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侧重于激发大脑,培养思维。我国思维导图研究多局限于课程固定章节内研究[3]。故笔者采用线性思维导图,打破中医基础学科和章节限定,以病因、病证为中心多角度贯穿性整合思维,显示中医隐性的思维过程为一体化的“理法药方”相互贯穿的可视图,有效补充分科教学评价的不足,促进中医基础知识融合,加强辨证论治中医思维的培养。
2.1 设计思路、方法与步骤见图1。
图1 《方剂学》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教学和评价路线图
2.2 假期优化重构教学设计,搭建《方剂学》微助教课程平台任何教学和评价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得以实施、完成和验证,科学的教学设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提前充分地教学准备。由于教学进程中工作任务繁杂,笔者采用的微助教线上课堂主要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主体初步搭建,内容包括课程资料整理,预习提纲,习题设计,组卷导入,讨论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互评分组设计,分值和时间安排等。并在上课过程中做细小环节的优化,为了保障对平行年级和专业的公正性,一般不建议做过大修改。另在课程结课调查反馈后,反思教学,不断补充修正,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如此反复。
2.3 开学第一课全面讲解课程纲要,重点介绍、合理指导微助教线上课堂课程纲要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教师向学生完整地介绍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切实可行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被评。着重强调微助教课堂的使用是平时教学和考核评价的重要线上平台,明确阐述、布置教学内容:通过阅读课件和定时组卷测试完成自主预习;教师查阅完成情况,确定学生自学难点和重点并通过课前1~3个问题完成课堂前测,通过在线全员讨论或者学生翻转课堂完成参与式教学或者生生互评。结合教学内容依次指导学生首次加入课堂、签到、阅读资料、讨论、答题、互评等操作,并解释分值。最后例举上一学期的学生平时成绩进行示例和说明,通过第一次课程纲要的讲解,奠定后期微助教教学评价能落地实施,是有效反馈教学的基础。